2014年底至2015年初,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全面展開,并遴選出第一批共16個試點城市。一時間,“海綿城市”這一概念進入了廣大城市決策者的視野。海綿型城市建設儼然成了一項大工程。
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企業(yè)從海綿城市建設中看到了商機,于是在自身專業(yè)技術水平并不具備的情況下,爭先恐后去做海綿城市建設的項目,形成一哄而起和魚目混珠。
要正確理解海綿城市的內涵和本質
因此,在海綿城市成為當今城市建設一大口號的今天,要深刻理解海綿城市背后的內涵和本質,才能使之不會淪為新的形象工程、新的牟利機會的幌子,而避免由此帶來的新一輪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
海綿城市首先是一種理念。海綿城市為在不同尺度上綜合解決中國城市中突出的水問題及相關環(huán)境問題開啟了新的旅程,包括雨洪管理、生態(tài)防洪、水質凈化、地下水補給、棕地修復、生物棲息地的營造、公園綠地營造及城市微氣候調節(jié)等。
正如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所說,海綿城市本質上講是對工業(yè)化城市建設方法及灰色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的反思和修正,是一種人與土地、人與水的生態(tài)關系的回歸。它強調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統(tǒng)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態(tài)技術,解決城市中突出的各種與水相關的問題,是對簡單、粗暴的工程思維的反思。
要擺脫對“工程性措施”的依賴
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我國目前進行的相關實踐則主要圍繞代表西方國家先進的生態(tài)雨洪管理技術展開,聚焦于城市內部排水系統(tǒng)和對雨水的利用、管理,依舊未能擺脫對現(xiàn)有治水途徑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賴。
比如,為了將洪水、雨水快速排掉,所以裁彎取直被認為是最科學的,所以河床上的樹木和灌草必須清除以減少水流阻力也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殊不知,這種以“快”為標準的水利工程將洪水的破壞力加強、加速,將上游的災害轉嫁給下游。
再比如,千百年來滋養(yǎng)中國農業(yè)文明的民間水利遺產如陂塘和水堰等,在當代卻遭到強勢的國家水利工程的摧毀,而代之以集中式大工程,如大壩蓄水、跨流域調水、大江大河的防洪大堤、城市的集中排澇管道等,失敗的案例多而又多。
要防止新一輪“破壞性建設”
正是缺乏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深刻理解,大規(guī)模、一哄而起的“海綿城市”建設很可能淪為職能部門的權力尋租機會、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長點、各類工程公司謀取暴利的借口,甚或將會開啟新一輪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類的“破壞性建設”。這是當前海綿城市建設需要警惕的地方。
海綿城市建設需要正確的實踐的引導。筆者了解到,哈爾濱群力國家濕地公園吸取了中國農業(yè)文明中的基塘技術,用簡單的填挖土方工程,營造了一處城市中心的綠色海綿體,來解決城市的雨澇問題;六盤水明湖濕地公園通過拆除混凝土河、建立梯田式濕地等方式,讓河水慢下來;金華燕尾洲公園建立適應性防洪堤、適應性植被、適應性步行交通等,來實現(xiàn)與洪水相適應的彈性景觀。這些作品都以生態(tài)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享譽國際。
老子言:“道恒無為,而無不為”,這正是“海綿”哲學的精髓:將有化為無,將大化為小,將排他化為包容,將集中化為分散,將快化為慢,將剛硬化為柔和。讓我們秉持這樣的理念,避免粗暴的河道渠化、硬化和水壩工程,建立以蓄水、滯洪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為核心的生態(tài)治水理念,在國土、區(qū)域和城鄉(xiāng)各個尺度上建立“海綿”系統(tǒng),真正讓我們的城市實現(xiàn)宜居、和諧、與水為友。
來源:經濟參考報